壹、前言
教育是一項持續性和長久性的工作,必須有明確的方向和積極的作為,才能提升品質,健全發展。1980年代以來,世界各主要先進國家面臨急遽變遷的政經及社會環境,紛紛從事教育改革,蔚為風潮。民國83年6月,教育部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啟動了教改列車,之後也已陸續完成教育改革規劃的階段性任務。而在學校教育的層級加以落實,才能達成教育改革的理想。因此學校教育必須有新思維、新作為,才足以彰顯教育的效果。
貳、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在提供人類更有利的潛能開展,更好的行為改變,更多的自我實現的機會。希望任何一個學生進入學校中都能「受教」,且每位學生的差異都能被充分瞭解與照顧到,學校的課程設計能從學生的「身心發展」、「學科知識」、與「生活實用」等三個向度來思考。從身心發展的角度言,在認知發展、社會發展、與身體發展等,不同年齡的學生其發展進度與發展主題都不相同,而且即使相同的年齡,其內外在的身心發展進度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因此如果教學上要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差異性,首先必須注意到他們的身心發展上的個別差異(包含個體間的差異、個體內的差異、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個人身心發展結果是提供了某一些「可能性」,而「學習」所討論的焦點則是這些「可能性的實現」。身心發展未達某種狀況,亦即未能提供某些「可能性」,則相對應的學習工作亦不可能實現。個體身心發展達何種狀況,可以做何種學習,便成為教育中的重要問題。個人的身心發展狀況決定了他的可以習得的能力,而個人習得的能力又會直接影響到他的社會互動,並觸動下一階段的身心發展,如此不斷地交互循環,因此在教學上需要注意學生的成長。相對於學科知識,從兒童、少年、青少年、到青年,每個階段所能接受的基本知識、加廣知識、與加深知識均有不同。學生授受知識的能力有某個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學生是無法接受與吸納的。所謂基本知識是要讓所有的學生通過「學會」的知識,「學多久」都沒關係;加廣知識是學生對基本知識相當瞭解後,再試著加廣範圍的知識;而如果加廣知識也十分熟悉後,在朝向深度的知識。而在「生活實用」方面,我們的課程應關照到學生們在學校所學到的,能夠在生活中「實用」,亦即能夠增加、改變、強化學生某項生活實用的能力。若將課程視為知識課程,則學生學到的是知識,但是不會做;而生活實用課程基本上是要學生具有態度及價值觀,更重要的是具有行動的能力。每個學生進到學校都能學好,但如果只依賴班級的老師,那力量實在太薄弱了。所以如何讓學校的行政系統組織(包括教師會與家長會)運作起來,隨時發揮出來,讓每個學生都受益,是學校組織的重要意義所在。透過活絡的學校行政系統,組織老師、家長、社會的各項資源,凝聚彼此的教育共識與力量,共同負擔學校的任何一件事。
參、我的教育理念
「教育本質」是教育實施的核心,如何運用有效的方法,培育健全人格,讓個體生活更有意義、生命更有價值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課題。茲將個人教育理念分述於下:
【一】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必然先做。我希望我的學生看到的比聽到的多。只要以身作則認真做事,學生自然被感化而實踐知行合一。
【二】過去家長們常說:「老師,孩子就交給你了。」家長站在教育合夥人的立場,應該說:「老師,讓我們一起合作吧!」家長需作適度的配合與必要的放手,以使老師得以適性的發揮,不受扞格。孩子十三歲才到我身邊,老師能做的其實有限,基礎的形成完全在家長手裡,教育最大的功能只是避免惡化。我期望這十三年來你已為孩子奠下了良好的人格基礎與學習習慣,則孩子幸甚,學校幸甚。不要隨意把孩子送往補習班,陪孩子成長是家長的責任。老師從早上七點到晚上五點全權負責,但盼家長接續老師工作,全力負責另一時段,直至第二天再交入老師手中。請主動與老師配合,不要希求老師與家長配合。凡事可請託,但不宜要求。做一個家長,首先是給孩子所有能提供的支持和愛,青春期的青澀、苦悶,你我都嚐試過,陪伴他,引導他。多和老師聯繫,如果孩子不錯,或許班上其他的孩子及家長需要班級家長會的協助,同時班級家長會也可以規劃全班的親子活動、親師聯誼,唯有全班孩子都正常、上進,才會孕育出有品質的生活環境。
【三】讓學生讀書的動機永不熄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是逼迫學生唸書,扼殺學生學習的興趣,建立積極的讀書風氣,終身學習。盧梭:「若孩子不喜歡讀書,誰之錯?」帶他到鄉間,本能的強烈求知慾即開啟,勿讓學生喪失學習動機。
教師應該樹立不斷讀書的楷模、提供多元課程、教材生活化,激發學習動機,同時教材的編寫也需富有意義和樂趣,使學生感覺喜歡學,學得很有趣,不斷鼓舞學生進取求知的心,才能讓學生不斷繼續學習。強調多元的成就,予學生成功的機會與經驗,獲得成就感而主動學習。
【四】每一個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我不放棄每一個學生。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資質和能力,希望提供每位學生適性發展,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興趣、專長及性向(而不是投射父母的願望要學生去實現),鼓勵孩子參與各項活動及競賽,獲得多樣生活經驗。藉多方接觸助其發現並發展興趣及專長,重視自我成長與進步,不需過度與人比較。引導他清楚選擇自己日後適合的方向。對每一個學生都有積極的期望,我深信每個孩子都是匹千里馬,只要教師能慧眼識英雄,去挖掘孩子的亮點,個個都能成就其光明人生!
【五】資質好的學生已然得天獨厚,我會把大部分的心力投注在低成就的學生身上。打通任督二脈,轉動學生的心念,找到學生的罩門,不信東風換不回,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要老師找對了方法。勇於跳脫傳統的限制,考慮學生真正的需要。主動、積極地營造有利的班級氣氛,即時的糾正預防學生問題行為的產生。
【六】確信「品德第一,學問次之」德育乃五育之首,為人處事與端正品行為第一要求。國中階段是人格養成的重要階段,期望每位學生能具備獨立思考及判斷是非的能力,進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養成學生能獨立、有氣魄,但不失圓融婉轉的處世態度。兼顧學生群性與個性的培養,透過不同的活動方式,營造積極的同儕文化,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活動,拓展自身人際關係。學習尊重他人、展現自己!促進學生之間在學習上、生活上的正向互動,學會彼此的尊重、合作與體諒,重視日常生活教育、幫助學生懂得自律及感恩,並體認自己在團體中的責任與義務,盼能樂於付出,勇於負責。學科成績的好壞不等於未來的成就,心靈平和,EQ高的學生才是最具大將之風的未來主人翁!國中同學的感情是學生一生情緒是否穩定的基礎,所以我要求每個學生能從愛自己的同學推而懂得去愛其他所有的人。從課業學習上要求學生們懂得服從、負責、榮譽和感恩。從環境的打理上要求學生懂得美感的追求與團結的重要。
【八】從「做中學」培養基本生活能力、帶得走的能力,累積生存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體質,立足於未來。
【九】資訊網路化的學習環境供給學生的材料,不管在質與量上,都遠勝於學校所能提供的。因此,寧願教學生如何使用電腦,如何上網路,也就是學習如何學,如何處理資訊,而不再只是學習知識內容的本身,知識的運用比知識的累積更為重要。
【十】學習環境的不同會影響學習的成果。可以適當的給予休閒安排、環境佈置、文化刺激。事實上,睡眠、營養、陪伴、溝通、瞭解、和放鬆心情都是影響學生學習結果的因素,好的學習情境與生活態度遠比暫時的分數競爭更重要。營造溫馨和樂、穩定,且能激勵學生上進的教室氣氛及乾淨舒適的學習環境。
【十一】增進師生、親師與親子間良好的互動模式。
【十二】發揮學校團隊,善用社會、社區支援。
肆、結語
教育發展以「教育本質」為基礎,教育本質以「學生」為主體,任何有意義的教育活動都是在幫助學生有效學習。當已經具備「形而上」的理念層次時,更不能忽視「形而下」的實踐層次。「國者人之基;人者心之器。」心是教育發展的原動力,是教育的活水源頭,只要「用心」、不斷「創新」,以「愛心」、「耐心」時時勤加灌溉耕耘,教育必有豐碩的成果。
劉真先生說:「很多機關和學校往往由於前一位負責的人自己怕麻煩,便會留給以後負責的人更多的麻煩;一時的因陃就簡,可能變成以後的因小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