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傳 我姓吳名順來,可說人如其名,既平實又和然,在民風純樸、環境優雅的宜蘭縣三星鄉農村裡成長,從小就喜歡接近大自然,也因為這樣,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蟬鳴鳥叫,早已和我結下不解之緣,而漸漸習慣了一個人在靜謐中自得其樂,並養成了獨立的個性。自懂事以來,常閱讀報章、雜誌,自然而然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平日除了喜愛閱讀報章、雜誌外,還有各種文學等雋文作品,冀能培養自己的思考模式與文學藝術的氣息,更能有思辨與理性分析的能力。同時自己也喜歡欣賞書畫、古玩等,或偶有寫寫書法,充實自我的心靈與陶冶身心;因此無形中讓自己動靜有別,雖稱不上允文允武,卻能夠充分發揮自己所學於工作領域。以及關心時事,尤其是教育政策動向,並常與師友交換彼此的意見,使自己對於事物的洞察力、見解力更為明確,也增進了組織及構思的能力,使自己在教育工作崗位上更加充實且勝任愉快。
自幼深受父母傳統禮教教誨,為人處事敦厚平實,認真負責,積極樂觀,凡是多往好處想,多為別人想;進而國民義務教育培育階段,都在鄉下的三星國小、國中一路正常的學習成長,曾參加童軍團代表隊等社團活動,接受童軍教育訓練與薰陶,更體會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以及愛人助人的美德。
從小我便是個喜歡運動的小孩,尤其是對球類、游泳和跑步等運動特別感興趣,雖然跑的並不是飛快,但因此機緣巧合藉由運動,除了使我獲得健壯的體格,也培養堅強的毅力精神外,更讓我順利的進到台灣師大體育學系,接受四年專業師資的陶冶與培育,學成之後,除了二年的預官役(在金門前線擔任政戰官與體育官)即一腦子投入了神聖的教育工作,至今幾近二十四載(自民國六十九年八月起)。
我有一個溫暖美滿的家庭,從小就在純樸的鄉村中長大,求學生涯過程尚稱平順;父母樂觀開朗,勤儉平實,和藹可親,哥哥姊姊們都早已成家立業,父母親從事農耕、種植蔬果等,工作雖然辛勞,但一家大小和樂融融,感情融洽;從小父母就秉持啟發式的教育,從未強迫我們讀書,也因為如此,讓我養成自動自發的讀書習慣。我自幼活潑開朗,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養成了獨立開朗的個性,也養成了天性樂觀進取,樂於助人,且對人、事、物均有高度的熱忱。
民國七十三年初與端莊賢淑現服務於台北市立實踐國小擔任導師的陳秀玉女士結婚,婚姻美滿,育有一女一男,女兒沛姍目前就讀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英語學系,兒子彥霖就讀於臺北市立大同高中,家庭溫馨和樂,居家單純;平時在一起會共同討論教育問題,並常於週休假期安排全家休閒旅遊,接觸大自然,一者陶冶身心,再者增廣見聞。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挑戰,和昨天的我挑戰;和今天的我挑戰,所以從國小到大學畢業,我不斷地嘗試新的挑戰,當然我也從中獲益不少。從事教職工作以來,曾經擔任童軍團長二年(六十九年、七十二年)及導師工作二年(七十六~七十七年)外,多數時間擔任兼任教育行政工作:有八年學務處即訓導處兼行政組長工作(七十三年衛生組長一年、七十四年生教組長一年、七十五、七十八~七十九年體育組長共三年)、輔導處輔導組長三年(八十~八十二年)以及訓導主任三年(八十三年~八十五年)、教務主任四年(八十六年~八十九年)、及將近三年總務主任工作(九十年至今);而在教育改革聲浪中,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教育工作者本應不斷的進修成長,才能因應時代潮流,並充實本職專業知能,帶給我們學子最佳的學習環境;個人雖於七十九年修畢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四十學分班,以及不定期參加各項研習進修(如附件),仍感所學不足,希望有機會能參加貴校學校行政碩士班進修,充實所學,激勵自我,提昇教育專業知能,以造福學子,乃個人生涯規劃終身學習與成長的志願。
教育發展以「教育本質」為基礎,教育本質以「學生」為主體,任何有意義的教育活動都是在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引用斯普朗格所謂的教育乃是價值的不斷創造,以止於至善的歷程,亦即在於成就一個有尊嚴、有信心,能自我實現的社會人。當已經具備「形而上」的理念層次時,更不能忽視「形而下」的實踐層次;「國者人之基,人者心之器也」,心是教育發展的原動力,是教育的活水源頭。西方教育家FROEBEL曾說:『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只要「用心」、不斷「創新」,以「愛心」、「耐心」時時勤加灌溉耕耘,教育必有豐碩的成果,此正是我們共同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與願景。
|